三伏未至,热如蒸笼。不仅江南“热炸了”,北方也出现了大范围高温闷热,中暑人数攀升,甚至引发多起热射病案例。今天盘点关于热射病的8大误区,助你远离“高温杀手”!
1、热射病就是中暑,不至于有生命危险?
热射病是重症中暑里最严重的类型,患者会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。如不能及时妥善救治,死亡率高达50%至80%。
2、不出门不晒太阳,就不会导致热射病?
热射病分为两种类型,一种是劳力型热射病,就是被大家所熟知的,高温、高湿环境下,户外作业或运动的人群多发;而另一种是经典型热射病,多见于老年人。
许多老人怕冷,家人也怕老人着凉,所以在家里的时候,老人可能不喜欢开空调,甚至不开空调。此外,老人通常会穿相对较多的衣物,这时候就容易出现散热功能的障碍,进而诱发热射病的发生。
所以,在家中也要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,如果老人出现发热、意识水平下降,一定要提高警惕,及时就医。
3、出现热射病症状,在家降温即可?
热射病治疗应遵循“降温第一、转运第二”的原则。如果未达到降温目标而盲目选择后送,会错失最佳治疗时机。一旦发生热射病,应第一时间进行有效降温,建议每10分钟测量1次核心体温,争取在30分钟内使核心体温降到39℃以下。
若超过30分钟,核心体温仍未降到39℃以下,建议边降温边转运。
4、不做剧烈运动,就不会得热射病?
夏季除了剧烈运动、高强度劳动易诱发热射病,老人、婴儿、孕产妇等体质稍弱的人群,在高温、高湿、不通风的条件下,不运动也会发生热射病。
5、体温小于40℃,说明不是热射病?
热射病诊断中要求核心温度达到40摄氏度。但是在临床实践中,我们不一定能够第一时间获取核心温度。从体温检测的方法来说,直肠温度最接近核心温度,其次是耳温,最后是腋下温度。
如果无条件测量直肠温度,可将测量的体温换算成直肠温度。日常所测的体表温度,通常比直肠温度低0.8℃~1℃。并且受气温、风速、湿度等周围环境的影响,温差可能会更大。
如果在高热环境下出现高热症状,并伴中枢神经系统异常,首先考虑热射病,应立即进行现场急救。
6、只有夏天才会有热射病?
夏季高温高湿的天气条件容易诱发热射病,但热射病并非夏季专属。
如在不通风的高温厂房长时间工作的工人、面对熊熊烈火的消防员,甚至冬季蒸桑拿的人都可能发生热射病。因此,在其他季节也需要考虑患者的特殊情况,以免延误治疗。
7、多吃冷饮可以预防热射病?
吃冷饮并不是预防热射病的好办法,要预防热射病最重要的是多喝水,包括白水、盐水、含有钾、钠、氯等电解质的饮料。不建议喝酒精性饮料和高糖饮料,这样会让身体失去水分。大量进食冷饮还会加重肠胃负担。
一旦发生热射病,除有效降温外,还要及时补水补盐,否则不能改善低血容量休克、电解质紊乱、高温不降等情况。
8、女性体质弱更易得热射病?
通常来说,女性热适应能力较男性弱,但大量临床数据显示,男性热射病患者要多于女性,这应该与男性更多从事户外工作及重体力活动有关。
如室外高温作业者、炼钢工人、消防员、运动员、参训士兵等都是热射病高危人群。因此提醒广大男同胞们,切不可因为自己体能好就对热射病掉以轻心。
部分内容来源:中国天气、学习军团